对于上港进攻体系的遏制,其实繁而化简就是充分冻结孔卡。本场比赛恒大的拿出了两种方式进行处理,其一是保利尼奥几乎形影不离的贴身盯防。无论是孔卡习惯性地在中路拿球,那是迂回到侧翼,甚至回撤至本方半场,保利尼奥的站位始终和孔卡保持在可控的范围内。换句话说,斯科拉里的防守安排很明确,就是给孔卡的推进上一把锁,通过保利尼奥扩大自身防守面积,来为孔卡的走位带来困难,即便不能完成抢断,其实对于孔卡的体能也是一种消耗。
其二则是采取多人包夹的防守限制孔卡的出球路线,如果能够以此完成断球自然是最佳结果,即便不能,也要迫使孔卡选择回传,总而言之就是让孔卡向前传球尽可能减少,或者说切断孔卡和锋线的联系。从本场比赛的首发阵容来看,上港再次选择了吉安和海森的同时首发,而把达维放在替补席上,从某种程度上,这也使得孔卡更容易被恒大的防守孤立起来。
相比之下,上港的防守更加习惯采取落位的防守,高位拦抢不足以及对于空当处无球跑动球员缺乏限制是比较明显的问题。尽管从退防的时间和局部范围内的防守人数上,上港往往并不处于劣势,但对于恒大持球球员的干扰和破坏做得不够充分,这就使得恒大的进攻推进在看似空当受到挤压时,却依然能够寻找到上港防守的真空地带。
从进攻层面来说,双方在场上所反应出来的实战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恒大外援的技术特点能够满足斯科拉里进攻推进的战术需要,通过球员的个人能力来吸引对方防线的精力,然后充分拉开两翼的空间,并在第一时间完成分球,以此割裂上港的防守体系。除此之外,本场比赛恒大在进攻时比较常用的手段就是由后腰球员直接送出直塞球。
对于恒大的首发阵容,既可以理解为是4231的基本站位,也可以视作是一个几近无锋的阵型。于汉超和罗比尼奥在不同时段都有着充当突前箭头的经历,对于并不具备中锋属性的二人来说,在中路和边路的来回切换的同时,恒大要利用的就是他们从锋线启动的优势,来和中场队友的直塞球形成传跑配合,以此寻求捕捉上港后卫线身后的空当。而此举其实也是破解上港低位防守的有效手段。放弃繁琐的地面渗透,改为选择更具穿透力的传球方式,尽管这有着成功率骤降的风险,但只要有一次成功,那或许就是致命的。
恒大进攻的停滞阶段,其实出现在下半场开场之后的那段时间里。由于比分落后的上港开始将阵线前提,所以恒大球员的站位自然被相应压缩。比赛的展开方式开始朝着上港习惯的节奏进行,相反恒大的反制仅仅来自于那威胁性并不够的反击。而此时斯科拉里的一次换人调整成为了整场比赛的关键节点,那就是派上埃尔克森。埃神的出场对于上港的防线是一种有效的牵制,他的冲击力和反击速度使得对方的防线不敢再肆无忌惮的前压。与此同时他在无球跑动的牵扯作用,也能够为队友拉出空当。
高拉特的进球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中路的埃尔克森将球交给身旁的郑龙之后,自己快速向右上方扯动,此时就把上港中后卫石柯带走,与此同时还牵扯了另外一名中后卫金周荣的防守重心,从而给高拉特的牵扯创造了进攻纵深。
而就上港而言,吉安过早的伤退对于球队的影响可能直到下半场才算体现出来,因为在上港需要个人英雄主义现身的时候,却没人能够真正站出来。其实通过此前沪上德比的战例来看,吉安+海森的组合更适合被定义为攻坚的配置,而如果作为常规阵型的安排,被拉到边路的海森往往是要弱化球队的进攻效果。上半场当吉安下场之后,重新被顶在箭头位置的海森,开始向我们展示出他对于对方后卫线空当的捕捉能力,几乎他的每一次跑位都是去到了恒大防线作为尴尬的真空地带。幸运的是,本场比赛恒大对于孔卡的盯防是成功的。
令上港感到遗憾的是,替补吉安出场的达维,并没有在中场给予孔卡足够的支持。所谓中场出球点增加更像是纸面上的说辞,在孔卡受到恒大防守重点照顾的情况下,所谓的上港双核无从谈起,二人没有在进攻中形成合力,也无法在单兵作战中替代对方能够起到的效果。除此之外,武磊的表现也难以尽如人意,在球队中场运转不流畅的情况下,他也没能成为上港进攻的突破口,相反几次拖沓的处理球还延误了球队的进攻。
本场比赛取胜之后,广州恒大重新回到了中超积分榜榜首的位置,在联赛还剩下五轮即将结束的情况下,这个三分的价值不言而喻。对于上海上港来说,尽管这不足以否定他们一个赛季的努力,但要想真正问鼎冠军,这支“年轻”的球队显然还有着不小的提升空间。
鲍文龙